8月30日,CBA夏季转会窗口即将关闭,一系列重磅球星转会的消息引发了广泛讨论。媒体人付政浩在社交媒体上指出,不断流传的天价转会费传闻给国企俱乐部带来了一定压力,例如久事方面澄清张镇麟的转会费远低于传闻中的8000万元,而首钢总经理张云松也否认了赵睿加盟北京队的高价交易。北控队未能成功引进王岚嵚,否则可能也需要进行类似辟谣。
回顾过去,CBA各俱乐部之间虽常有球星询价,但由于资金充裕且规则锁定球员,球星流动性较低。如今,随着联赛职业化和人性化程度提升,俱乐部逐渐接受“强扭的瓜不甜”的理念,允许球员在双方同意下完成交易。这种转变的背景是民企俱乐部,如龙狮、辽篮和四川男篮,已无法依赖母集团持续输血,转而寻求自我造血和自负盈亏。
在CBA多数俱乐部尚未实现盈利的现状下,民企通过向国企俱乐部输送球星成为一条可行的变现途径。这不仅为民企提供了收入来源,客观上也实现了国企对民企的间接支持。然而,CBA仅有六家国企俱乐部,未来几年转会市场的活跃度将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实体。
体育消费规模尚不足以支撑职业体育全面盈利,当前中国体育更多呈现官办半商业化特征。国企参与体育更多是出于社会责任感,而非商业盈利目的,这使得他们在转会交易中倾向于强调财务审批和底线原则,而非公开讨论金额。转会费作为商业秘密,自然引发外界猜测,但国企更注重维护形象和制度严谨。
相比之下,民企俱乐部如广东宏远在今夏的大手笔引援显得尤为突出,他们不避讳谈钱,旨在通过投资提升实力和商誉。可惜的是,类似宏远这样慷慨的民企在CBA已属少数,反映了行业整体资金格局的变化。这一趋势凸显了CBA市场从过去的民企主导转向国企支撑的新阶段,引发了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。